舊約的《詩篇》是有音調可唱的詩歌集,猶太人稱為「讚美的詩」,用來在聖殿中讚美、祈禱,抒發內心的感謝、祈求和歎息,向神傾吐,與神交通,敬拜神。《詩篇》共有150篇。其中註名為大衛作的有73篇、其餘不具名的50篇中,有不少也是出自大衛之手,司布真 (C. H. Spurgeon) 著名的《詩篇》註解也名為《大衛寶庫》(The Treasury of David)。
有一句話這樣說:“You are what you read” (你是被所讀的塑造而成),我們每天接觸許多事物,不斷閱讀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不同人的評論,今天還要加上社交網絡永遠看不遠的消息,我們的心思意念、價值觀、喜好和盼望,會不知不覺被塑造成這個世界的模樣。但願我們能有新的開始,每天讀聖經,讓神的話來點活我們,塑造我們,使我們更合符神的的心意,行走在神的喜悅之中。
「有一天下午,倪柝聲弟兄夫婦被邀去參加一個茶會。一位宣教士送一個包裹的禮物給品蕙。她打開一看,驚奇的發現,竟是他們失去的結婚禮物:一本聖經。問她如何尋得的,那宣教士說出一個奇妙的故事:一位返愛爾蘭度假的宣教士,在一個聚會中傳信息。當她講到中間,她表示:如果有一本中文聖經,會幫助我解釋得更清楚。有人把一本中文聖經交在她手上。打開一看,裡頁用英文寫著:“Reading this book will keep you from sin; sin will keep you from reading this book. ”(讀這書能使你遠離罪;罪會令你不讀這書)。用中文寫著:『柝聲給品蕙』。現在物歸原主,二人深深感動並歡喜。原來有個在上海服役的英國兵,當日軍入侵的時候,他也趁火打劫,進入民家希望能有所獲,看到這聖經,拿回英國,給父母作紀念品。現在,奇妙的原璧歸趙。」(輯自倪柝聲弟兄傳記資料)
在倪弟兄送給他妻子的那本聖經上所寫的話,應該是源自本仁約翰(John Bunyan, 1628-1688)的,本仁約翰最著名是他所寫的《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司布真很喜歡這本書,並且讀過一百次以上。本仁約翰在他自己的聖經首頁,親手寫下這句話:“Either this book will keep you from sin, or sin will keep you from this book.” (這書能使你遠離罪,罪會使你遠離這書),倪弟兄在這句話上加了Reading(讀)這個字。到底有甚麼分別?分別可大了,因為一本聖經如果放著不讀,根本不能使人遠離罪。
「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順利」原文是prospers,有「昌盛、興旺」的意思,我們常常誤解這句話的意思,以為這個人就會事事亨通,沒有患難或逼迫,可是我們讀《詩篇》37篇和73篇的時候,發現義人的道路也常常不順利,有一英文譯本補充多一方面的解釋,“And in whatever he does, he prospers [and comes to maturity]”. (Amplified Bible)「達致成熟」,原來這裡不是說人,這節是繼續描述這一棵樹,要按時候結果子,每一回結果子都是成熟茂盛的。中國名著《西遊記》故事中說到有一種人參果,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再三千年才成熟。聖靈結果子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但總要經歷一些年日,才能成熟,「一個人在神面前受訓練,要相當有用處的話,總需要十年、二十年左右。」(節錄自《主工人的性格》倪柝聲著)
連聖經翻譯也日漸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NASB(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新美國標準版聖經)本來是既準確翻譯原文又優美的英文譯本,但它的2020年修訂版本卻這樣說:「《NASB 2020》與1995年修訂版的主要區別包括努力提高『性別準確性』,例如,在提及『兄弟』的地方添加斜體『或姐妹』,這使得更容易傳達段落的混合性別含義,這可能會被誤解(因為我們只談論男人)。」神所命定的是各從其類,神是造男造女,但今天人竟然以自由之名去界定自己的性別,連NASB的新譯本也受影響,我們要小心。
我們很容易有一種誤解,既然主拯救了我們,我們就要好好地改過自身,重新做人。覺得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神的標準,但其實,我們肉體的生命在重生後是不會改變的,我們的肉體仍舊傾向罪,貪愛世界,只有由基督生命所發出的,才有真實的價值,想認識更多可以找《舊天性與新生命》The Old Nature And The New Birth(佐治卡亭 George Cutting)來看。(另著有《救、知、樂》(Safety, Certainty, and Enjoyment),銷量極大。離世前,倪柝聲弟兄從中國訪問英國時,曾經前去拜訪。)
有了客觀的知識,還要加上主觀的經歷。「2016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賽前被視為奪金大熱的美國『飛魚』菲比斯,意外不敵新加坡21歲小將史高寧(Joseph Schooling),與另外兩名泳手並列亞軍」(網上資料)當日我和同事一起看新聞報導,各人七嘴八舌說哪個人的蝶泳游得更好,但其實他們自己是不懂得蝶泳的。「犧牲將我們與神緊聯一起,使我們能最像祂。It is sacrifice that binds us to God, and makes us most like Him.」(《約伯記補篇》賓路易師母)像這樣的屬靈經歷,我們必須切實在自己身上學習過,才能真正明白這些經歷的意思,才有真正屬靈生命的成長。
「什麼是屬靈長進的方法和途徑。……從積極方面說,屬靈的長進就是神的成分加增;…從消極方面來說,屬靈的長進,就是從你這個人身上,從你這個人裡頭,有東西被除掉。這個就叫作屬靈的長進。」(《十二籃》「屬靈的長進」)我們的肉體是從下頭來的,重生的屬靈生命是從上頭來的。如果我們仍然要保存肉體,基督的生命就沒有空間加增在我們裡面,但願在主量給我們的日子裡,每天都跟施浸約瀚一樣宣告:「他必興旺,我必衰微(He must increase, but I must decrease他必加增,我必減少)」(約翰福音3:30)
a. 自由:只要我喜歡,沒什麼不可以?表面上自由,我行我素,其實不能自制,就沒有真的自由。沒有限制的自由不是自由,是放縱。要謹慎:「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林前8:9)不可以將蒙恩得救的自由,用作放縱情慾的機會。
b. 行事為人的四個原則:林前10:23-33「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神的教會,你們都不要使他跌倒;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
a. 巴比倫的意義是「混亂」:今天在神的子民中有許多混亂。巴比倫代表的是宗教世界,教會變成了一個宗教系統,與其他宗教融合。1962-1967年天主教「第二次梵蒂崗會議」(The Second Council of Vatican,)教皇若望廿三世宣佈推動「宗教大合一運動」,認為各種宗教信仰的教徒,只要他們行善,全部都可以得救!
b. 神呼召祂的子民歸回:當教會被擄於巴比倫時,神就一直在呼召祂的子民歸回:回到耶路撒冷,重建神的家— 衪的見證,因此要記取舊約歷史裡被擄歸回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