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陳健明〈神的意思原是好的〉

經文:創五十1-6;12-26

1 約瑟伏在他父親的面上哀哭,與他親嘴。2約瑟吩咐伺候他的醫生用香料薰他父親,醫生就用香料薰了以色列。3薰屍的常例是四十天;那四十天滿了,埃及人為他哀哭了七十天。4為他哀哭的日子過了,約瑟對法老家中的人說:我若在你們眼前蒙恩,請你們報告法老說:5我父親要死的時候叫我起誓說:你要將我葬在迦南地,在我為自己所掘的墳墓裡。現在求你讓我上去葬我父親,以後我必回來。6法老說:你可以上去,照著你父親叫你起的誓,將他葬埋。…12 雅各的兒子們就遵著他父親所吩咐的辦了,13把他搬到迦南地,葬在幔利前、麥比拉田間的洞裡;那洞和田是亞伯拉罕向赫人以弗崙買來為業,作墳地的。14約瑟葬了他父親以後,就和眾弟兄,並一切同他上去葬他父親的人,都回埃及去了。15約瑟的哥哥們見父親死了,就說:或者約瑟懷恨我們,照著我們從前待他一切的惡足足地報復我們。16他們就打發人去見約瑟,說:你父親未死以先吩咐說:17你們要對約瑟這樣說:從前你哥哥們惡待你,求你饒恕他們的過犯和罪惡。如今求你饒恕你父親神之僕人的過犯。他們對約瑟說這話,約瑟就哭了。18他的哥哥們又來俯伏在他面前,說:我們是你的僕人。19 約瑟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20 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21現在你們不要害怕,我必養活你們和你們的婦人孩子。於是約瑟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22約瑟和他父親的眷屬都住在埃及。約瑟活了一百一十歲。23約瑟得見以法蓮第三代的子孫。瑪拿西的孫子、瑪吉的兒子也養在約瑟的膝上。24約瑟對他弟兄們說: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顧你們,領你們從這地上去,到他起誓所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25約瑟叫以色列的子孫起誓說:神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裡搬上去。26約瑟死了,正一百一十歲。人用香料將他薰了,把他收殮在棺材裡,停在埃及。

A. 約瑟經歷-他說,神的意思原是好的

約瑟原是被父親龐愛,享受福樂,但卻被兄長出賣成為奴僕。之後又得到主人讚賞和信任,工作順利,表現出色。及後卻天天被主母引誘,更被誣告成為囚徒。之後又遇上被囚王的酒政,替他解夢預告得釋放並官復原職,酒政卻忘記約瑟,長達兩年,直至埃及王法老發了不知解釋的夢,他才想起約瑟。雖然酒政忘記,約瑟在囚多等兩年才得釋放,但這正是時候,約瑟為法老解夢,更被委以重任,解決之後嚴重饑荒危機。所以事情的發生、甚麼時間發生,一切都是剛好地成就神的計劃,當時就保存了多人的性命。 

B.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叫人生命成熟

約瑟經過考驗,生命成熟,在困難的環境得著信心操練。他依靠神,抵擋試探誘惑,不犯罪;他敬畏神,忍受艱難不發怨言。他生兒子瑪拿西,兒子名字意思是神使我忘記苦情,之後,他又生兒子以法蓮,兒子名字意思是神使我昌盛。

我們該思想屬靈生命是否有長進?有甚麼難阻我進步?羅八35:「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保羅在羅馬書說,我們靠著主耶穌基督得勝所有困難。並且,我們主耶穌基督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我們仰望耶穌,努力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成就神計劃。

來十二1-2:「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或作:仰望那將真道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

C .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修復人彼此關係

約瑟兄長們悔改認罪,約瑟饒恕他們,兄弟彼此關係得以和好。信徒先與神和好,之後我們更要與人修復關係,在生活上,信徒彼此,並與家人、同學、同事、親人和朋友,應該實踐主的命令-愛鄰如己。

D.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盼望得著神應許

約瑟叫以色列的子孫起誓說:神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裡搬上去(創五十25)。新約希伯來書也因此稱讚約瑟信心。神應許十分真確,信徒勝過死亡、罪惡、仇恨。使徒信經內容有,我信罪得赦免,我信復活,我信永生。耶廿九11-13:「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

E. 神的意思原是好的-神創造天地(創二4-25)

萬物創造之工已經作成,但人心靈創造之工在進行中。今天神叫人在地上憑信心走過的路,完成神在人心靈的創造工作。神沒有免去苦難,因為在其中,信徒可以鍛練信心、勇敢、毅力,彼此相助,生命成長。

弗二8-10:「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創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 陳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