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劉啟光

2022年11月13日:劉啟光〈人的盡頭、神的出路〉

經文:撒上一 1-28

今天我們處於這彎曲悖謬的世代,誰的影響更大?是這個世界塑造了我們,還是我們的影響這個時代呢?面對一個混亂的世代,神從那裡找到出路?神要得著一個轉移時代的人。今天,讓我們透過哈拿的苦難,看神如何在人的絕路上,預備祂自己所要的器皿,成就祂的旨意。

A) 人感知的痛苦並迫切禱告,成為神施行拯救的出路(撒上一 1-18)

哈拿在那種衝突中,和如此令人討厭的壓力下,切身處地想,人能夠做些什麼呢?我們有什麼資源、力量來克服傷害、無助和被拒絕的感覺?哈拿的出路:「萬軍之耶和華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於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撒上一11)

1) 掌握投靠神的智慧

哈拿的智慧在於她知道在哪裡哭,在什麼時候哭,和向誰哭。單單哭泣是痛苦的;但哭泣加上祈禱,就大有盼望;祈禱比哭泣更持久,叫人更得著幫助。雖然人不知道哈拿求甚麼,連以利也誤會了她,但神卻聽見她祈禱。我們心中所望的,有時很難告訴別人,但神體察我們的心,同情我們的苦衷,祂聽我們所求,照著最好的恩賜給我們。

2) 掌握神是安慰的智慧 (撒上一 17-20)

哈拿的故事表面上,她沒有得著傳統的幸福結局。她沒有帶兒子回家,只是得著以利口頭上的祝福。但哈拿不再煩躁、難過和自卑。她接受了安慰,起來吃飯,面上再不帶愁容了。次日清早還在耶和華面前敬拜,就回拉瑪,到了家裡。哈拿學會了從神的平安中,接受過去,面對現在,期望將來。她可以與她的對手、她的孩子一起生活了。她打破了辱罵、個人嫉妒和徹底競爭的循環。她可以勇敢地開展生活的新一頁。

我們是否心靈憂苦而臉帶愁容呢?或許我們的「敵人」將我們陷害得很慘;或者我們所盼望的事不能實現,目的無法達到。甚至我們有時覺得主耶穌似乎忘記了我們。當我們感到悲傷可憐時,學習哈拿掌握神是安慰的智慧,單單向神傾吐,對祂祈求。我們在神面前傾吐,因祂是避難所。在凡事上藉著禱告與祈求,我們的愁苦可以傾倒出來,然後吸入神所傾倒的平安。我們就可以獻上讚美與感謝的祭。當人生陷入困境時,我們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某種答案;只需要主耶穌帶著祂的同在來到我們身邊。

B) 神能給予混亂世代的曙光,在於人知恩而得以成就(撒上一 11)

我們看見,神特別寶貴人向著祂的那一個真誠的心願。哈拿很可能生活在參孫的年代,但撒母耳的出生與參孫很不一樣。參孫是神主動為以色列恩賜拯救者;而撒母耳是哈拿主動把自己所求的頭生兒子歸給神,作一個拿細耳人,滿足神的需要、除掉仇敵的羞辱。因著哈拿向神有這個心願,神就得著了撒母耳,成功了神在那一個時代中的計劃。哈拿在恩典的感覺裡,她被更新變化,不再為自己,乃是為耶和華求。一個有負擔的禱告,不僅是有需要的感覺,更是不為自己求益處。哈拿的禱告正說明了神的需要,也摸著了神的衷心!因為當時神就是缺少一個肯終身歸給耶和華的人。

哈拿認識甚麼是恩典,更是一個知恩的人,並沒有忘記她對神的許願。「我祈求為要得這孩子,耶和華已將我所求的賜給我了。所以,我將這孩子歸於耶和華,使他終身歸於耶和華。」(撒上一 27)哈拿在困苦中向神祈求一個兒子,她的請求蒙神答應了。感謝神,最大的喜樂莫過於禱告蒙應允。但當她得到了她的衷心所願以後,她卻把孩子回獻給那位賞賜者。當撒母耳從她的手裡交出獻與神時,他們「於是在那裡敬拜耶和華。」(撒上一 28)

總結

受壓困擾如哈拿,往往是一種持續的威脅,是人生中的常客。哈拿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和奚落的話語,驅使她尋求神並向神傾心吐意。哈拿因此體會神的心意,求神賜她一個兒子,並且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作拿細耳人。她是主動把自己所求的頭生兒子歸給神,滿足神的需要、除掉仇敵的羞辱。這個禱告摸著了神的需要,立刻蒙了神的悅納。

今天,當我們遇到了困境,往往神就是要把我們帶到一個地步,願意把自己所得著的恩典用來榮耀神。哈拿的禱告使神心滿意足,也改變了神百姓的歷史,使神的心意有了出路。我們願意成為神心意的出路嗎?

(本文未經講者過目)

2020年5月17日:劉啟光〈當我情緒低落時〉

我們最近面對疫情,生活或工作會遇到不順暢,很多人就會情緒低落。一般人從對外在環境的判斷,會引起情緒不安。當周遭事情不妥當時,人立即覺得整個世界都向自己塌下來,或許只是很小的事,就會大發雷霆;這些都是情緒低落的表現。

聖經記載門徒在主耶穌最後一週進城時,也經歷了很大的情緒起伏。主進城時,各人都說和散那;禮拜四是最後的晚餐,禮拜五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很多人想來過節,拿着棕樹枝來迎接祂,人人都很開心,說是以色列的王來了;這個被稱作「棕樹枝的禮拜日」。門徒可能以為主耶穌要作王,建立新國度了,祂要在羅馬手中復興以色列了;沒想到主卻告訴他們祂要離世。主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也預見門徒將會跌倒,所以將實情告訴他們。

馬太福音記載,彼得說:「主,為甚麼我不能跟祢去呢?我可以為你捨命。」他對自己的認識有限,雖然他對主的感情是真實的。主對他說:「你願意為我捨命嗎?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在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門徒原本情緒高漲,但短短幾日,就感覺像被主拋棄。所以主說:「你們心裹不要憂愁。」本來主應受安慰,但是主卻反過來安慰門徒。現在,很多人都因疫情、工作等感到憂愁;當日主耶穌把門徒從憂愁裏,除去恐懼,進入信靠神的實際經驗。如果我們也有情緒低落,這也能幫助我們。

A、信靠我(主耶穌)的同在 Trust in My presence

約十四:1「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

不是只有信,是「信入」,是信靠進入;是主觀經歷信,不是客觀的信。主耶穌說你們如何信神,也當如何信我,是真實經歷過主是如何可信。今天我們如何勝過內心的憂愁?就是信靠。太28:20「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要知道我的人生,就是風浪中,主都與我同在。這是一個恩典的禮物,只有主能無時無刻與我們同在。就如在往格拉森的海上,翻天巨浪,主也在那裏。所以我們要深信,不論何事,主都在,只要我們知道一切都在神的控制中,就是 in control。有些人洗手洗到皮膚敏感,因為不知道如何才能殺了病毒;我們如何能控制環境!這些疫情叫我們要謙卑承認,神是創天造地的,承認祂的主權;有祂同在,問題就解決了。就如在工作或困難中,有人說我幫你扛了吧,你會感到很釋然。所以不再憂愁,第一件事是信靠主的同在。

B信靠我(主耶穌)的應許 Trust in My promise

約十四﹕2-3 「⋯⋯我父的家⋯⋯就必來接你們⋯⋯」

這是主的應許。

解釋一:   主耶穌為我們預備住處就是天家,並再來接我們。

現今世上有許多災難,是我們過去從遇過的,不但是全球的瘟疫,還有非洲的蝗蟲。這一切讓我們看見這世界非我家,所以不要受影響,以致情緒低落、失眠,甚至產生精神問題。主再來的盼望對基督徒很重要,是我們在終極困苦中的盼望。

近日一位弟兄的父親離世,這弟兄的母親在世時因信主而除去對黑暗的懼怕;這位父親雖然極愛妻子,常常掛念她,但仍不肯信主。後來父親病重危殆時,兒子對他說 神為我們預備了天家,你信主就可在一家相聚,父親終於點頭,並且身體從極氣促下平復過來,安詳離世。在人生的盡頭,他抓到一個盼望,就不致憂愁過度。

主再來的盼望,在我們心中燃燒,成為我們生活能量的來源。

解釋:   主死而復活,使我們住在他裏面。

主的同在,有叫我們住在主裏的應許。

C靠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I am the way, the truth and the life

約十四5-6

主說我就是,道路,一個模造我們、叫我們豐富的辦法,辦法的內容就是真理,結果就是生命。我們今天遇到的事,就是主的辦法,叫我們生命得結果子。

所以,我們不要以惡報惡,雖然這是主觀的,也是普遍人的反應。但主耶穌自己是恩待那此忘恩作惡的人,其實就是我們這些蒙恩的人。有一位姊妹對家僱很不滿意,但主提醒她「你願意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我們若懂得以恩慈相待,就能常常喜樂,不住謝恩了。

聖經記載彼得沒有接受主耶穌是道路,所以當主被捉拿時,他用自己的方法,他用刀削了大祭司僕人的耳朵;這使主不得不行神蹟治好那人的耳朵。後來,彼得經過慘痛的失敗,就是三次不認主,他發現自己的真相,是如何軟弱,所以他寫彼得前書二章21節,說要跟隨主的腳蹤行。這就能除去我們的憂愁。在福音書中,我們會發現相同的、或者差不多的處境,主是如何面對,使我們能跟隨主的腳蹤行。

事實上當我們遇到困難,內心感到恐懼、焦慮、憂愁,我們會懼怕不被接納,被人忘記,被人丟棄。但我們要記住一件事,主對我們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來十三:5)無論我們跌到多低,主都沒有撇下我們為孤兒。

主對門徒說不要憂愁,同樣主在任何環境中也對我們這樣說;我們也要信靠主的話,既然主給我們這個環境,我們就這樣生活,走主的道路,活出主的話,主的生命,好叫我們結出果子,歸榮耀給神。

(本文未經講員過目)

2019年11月24日:劉啟光〈在恩典上長進〉

洞察今天的形勢:乃是耶穌基督的寬容

彼得後書 三9-12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

彼得後書 三17-18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beware),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

A. 我們一切的福氣都是由恩典起首,更叫我們行善

以弗所書 二8-9「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恩典是神對我們內心的影響(耶穌裏)及其在生活中的反映 (行善);包括感激之情。

B. 恩典中長進 —— 「穿上新人」如造他主的形象

歌羅西書 三1-10「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裏。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因這些事,神的憤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當你們在這些事中活着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憤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

新人看似甚麼?在恩典中要思念上面的事

  1. 聯合於基督復活的大能!
  2. 分清思念上面的事還是地上的事!上面的事必定有「基督」,並且是由基督作王。
  3. 屬神的人要洞識仇敵的假裝!

新人看似甚麼?—— 脫下舊人穿上新人,似主!

2018年11月18日:劉啟光〈防備並長進〉

A.  防備並長進

彼得後書 3:17-18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然預先知道這事,就當防備,恐怕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就從自己堅固的地步上墜落。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願榮耀歸給他,從今直到永遠!阿們。」

 

B.  猶大的提醒:防備那些偽裝不受欺騙

猶大書 4 「因為有些人偷著進來,就是自古被定受刑罰的,是不虔誠的,將我們神的恩變作放縱情慾的機會,並且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主耶穌基督。」

  1.   輕慢主治
  • 猶大書8-11「這些作夢的人也像他們污穢身體,輕慢主治的,毀謗在尊位的。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罪責他,只說:「主責備你吧!」但這些人毀謗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本性所知道的事與那沒有靈性的畜類一樣,在這事上竟敗壞了自己。他們有禍了!因為走了該隱的道路,又為利往巴蘭的錯謬裡直奔,並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
  • 該隱的道路:以自己為重要
  • 巴蘭錯謬裡直奔:以自己的利益為先
  • 可拉的背叛:以自己為主(自己就是權柄)

2.  慣於偽善 Hypocrisy

猶大書12-13 「這樣的人在你們的愛席上與你們同吃的時候,正是礁石;他們作牧人,只知餵養自己,無所懼怕;是沒有雨的雲彩,被風飄蕩;是秋天沒有果子的樹,死而又死,連根被拔出來;  是海裡的狂浪,湧出自己可恥的沫子來;是流蕩的星,有墨黑的幽暗為他們永遠存留。」

 

C.   今天的見證,因認識主的愛、認真揀選活著的取向(長進)。 因著主愛的恩典、認真揀選活著的取向

加拉太書 2:20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神兒子的信 the faith of the son of God),祂是愛我,為我捨己。」

2017年10月22日:劉啟光 〈享用心靈得安寧的豐富〉

 

在現今世代中,我們怎樣才能享受安寧?社會上有太多不愉快的事情,例如一個十多歲的少女自殺,讓人很難想像。事物不一定花開常漫,但如何叫我們得享主的平靜呢?

《我心靈得安寧》的作詞者:司百福(Horatio Spafford ),1828年出生於紐約。他很年輕時就已經成為芝加哥地區很成功的律師。同時他也是熟讀聖經、有靈命的基督徒,經常支持當時有名的佈道家慕迪及其他傳道人,並且與他們同工。1871年芝加哥大火,損失慘重。司百福在密西根湖畔投資的大批房產,也成了灰燼。而且就在不久前,他四歲的兒子死于猩紅熱。但他在憂傷中竭力投入芝加哥城的重建,幫助了十多萬名無家可歸的市民。1873年11月,他準備帶全家到歐洲休假,同時也想趁此前往英國,參與慕迪佈道大會的工作。但因為業務處理上出現了一些緊急狀況,他只得讓妻子和四個女兒坐船先出發。11月23日,Ville du Havre這艘船,在冰冷的大西洋上,被英國商船意外撞上,十二分鐘之內傾斜沉入冰洋之中。二百二十六人喪生,只四十二人生還。司百福接到妻子的電報時,電報上僅有二字:Saved alone(獨我生還)。司百福隨即乘船前往英國,在航行至出事的地點時,他遙望海面,心中雖然傷痛但彷彿有聖靈的安慰。回到船艙後他無法入睡,就寫下心中的一句話:“It is well; the will of God be done。”(一切安好;願主的旨意成就。)

弟兄姊妹,可見心靈的安寧並非發生在風平浪靜之時,乃是在暴風之中,我們經歷主的安慰、撫平,心中的風浪才能平伏。

當約翰寫給信該猶時提到,他盼望該猶在魂裡得安好:「願你凡事興盛,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興盛一樣(約三1:1-4)」故此我們需要相信:主賜的平安是不能被奪去的。若我們裡面沒有平安,是因為我們沒有享用。而我們要怎麼樣才能享用心靈安寧的豐富呢?

一、知道主坐著為王(God is in control

人不能享用安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人未能全然依靠(不信神)、沒有認定神的權柄﹗結果就是懼怕,亦因懼怕就越發要操控;而越想操控就越是失控!故此,無論環境怎樣變,弟兄姊妹都需要謹記神永遠坐著為王。神管理一切:讓主作王,無人與競。「洪水氾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詩29:10)」當我們看環境之時,就產生懼怕,懼怕來自我們認為事物不在自己所能控制的範圍,然而它們卻在神所控制的範圍。記得主耶穌在地上傳福音時被拒絕,我們的主在面對這些工作上的考驗時,衪來到父面前卻充滿喜樂,並感恩讚美「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太11:25)」我們主的眼光只定睛在「天地的主」中。當我們願意如此效法,看到 神的大能時,就可以經歷主的能力覆庇我們。為什麼我們能如此相信?是因為神的愛,愛既完全,就沒有懼怕。當我們願意相信神的時候,心思也要受管治,不要容許思緒自由放縱。

二、萬事互相效力,困難原是至暫至輕

心靈要得安寧,除了恢復對神正確的認識和依靠外,也要明白萬事如何互相效力,建立人向神的信靠關係,以至我們在不同的遭遇上得著安寧。呂振中譯本:「並且我們曉得,凡愛上帝的、就是按他的旨意蒙召的人、上帝在萬事上都和他們同工,來成就有益的事。因為他所豫知的人、他也豫定他們和他兒子的像同質,使他在許多弟兄中作首生者(羅8:28)」說明我們在所遇的萬事上,皆是神所准許的,藉此我們都與神同工。目的為叫我們模成主耶穌的形象,與主形質相同。

David and Seva Flood 的故事。

在1921年有一對瑞典宣教士夫婦,名叫大衛和絲美雅(David and Seva Flood),他們回應神的呼召到非洲傳福音。他們進到偏遠的鄉村,是個拜偶像又是瘧疾以及其他熱帶疾病入侵的地方。他們在附近安頓下來,但是當地的酋長害怕接待他們會惹怒他們原先的偶像神明,因此不准他們入村,唯一允許能跟他們聯繫的,只有一個小男孩每星期賣兩次雞蛋給他們。於是他們集中他們的努力教育這個小男孩,最後成功的帶領他歸向基督。

然而,由於艱難的叢林生活,加上不斷的瘧疾侵擾,造成他們巨大的痛苦。後來絲美雅懷孕了,在剛生完一個小女嬰後17天,因虛弱又加上瘧疾的攻擊而過世了。大衛面對如此巨大的危機,整個人變得灰心沮喪。他想到自己把生命完全的奉獻給神,所得到的只看到一個男孩得救,卻是附上極大的代價。因此,他丟棄了神對他的呼召,甚至否認神。他遺下了小女兒後,就自己回瑞典去了。

第一段故事至此結束,我們能否就此向神發出感恩讚美?並且認為此些事乃是對我們有益處呢?恐怕能第一時間堅定回答的人很少,故事停留於此,實在叫人懷疑。

然而,這個小女孩(Anna)被一個美國宣教士領養,在傳道的環境中長大。Anna一直渴望知道她瑞典親生父母的消息,但她一點資料都沒有。有一天,竟然有一份瑞典語的雜誌放在她家的信箱裡。當她翻開雜誌時,突然看到一張照片上的墓碑有一個白色的十字架,上面寫著“Seva Flood”。她認得這是她母親的名字,於是立刻到基督教大學找朋友幫她翻譯那篇文章。原來那篇文章談到多年前的第一批宣教士在北多勒拉的情形。當那些白人宣教士都離開那裡以後,那個唯一得救的小男孩長大後在那村莊建立學校,他把從宣教士們所學到的去教導那些學生們,並帶領所有的學生歸向基督,然後這些學生們又帶領他們的父母信了基督 ── 甚至那位酋長也成為了基督徒。如今那個村莊有六百位基督徒,都是因為當年大衛和絲美雅的犧牲而產生的。

後來Anna在瑞典終於找她的父親大衛,並告訴他當年他和他妻子帶領得救的小男孩如今已把救恩傳遍全村。大衛聽了之後,向神認罪悔改,如迷失的羊重新回轉歸向基督。過了幾年以後,Anna到倫敦參加一個宣教會議,遇見了一位撒伊 (Zaire)的國家教會的總會督,他牧養了一個有十一萬受過浸的信徒的教會。後來他們發現這位總會督竟是當年帶食物去給大衛和絲美雅的那個小男孩。他是當年大衛和絲美雅流淚所撒的種子。後半段的故事既令人得安慰,又叫人悔疚沒有相信神在環境的工作。

三、揀選享用心靈平安的生活模式

最後還有我們生活上的態度:兩種懼怕 Fear。「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 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羅8:14-15)」要知道原來我們的懼怕,是因奴僕心的懼怕,而這份「怕」有三方面:1. 害怕別人對自己的想法 (Think of me)、2. 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說話(say about me),以及3. 害怕別人對自己的所作(Do to me)。

但兒子的心的懼怕,乃是來自「敬畏」:「耶和華與敬畏(fear)他的人親密;他必將自己的約指示他們。(詩篇 25:14)」當我們在生活中學習「敬畏」,我們心裡就能滿有從神而來的平安。

願藉詩歌《我心靈得安寧》教我們能反省自己,並願主幫助我們!

劉啟光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