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張文浩

2025年4月27日:張文浩〈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

經文:約八12;太廿八18-20

約翰福音八12: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馬太福音廿八18-20: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這兩段經文都是主在地上的時候說的話。第一段經文,主向人宣告,祂是世界的光。第二段經文,有人稱之為「大使命」。是主向祂的門徒,當然也包括我們說的。

上星期錦明弟兄分享了詩篇第一篇。其中第3節提到「他(義人)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弟兄提到樹要成長需要有三樣東西:第一當然是水,第二是空氣,第三就是光。今天我所講的題目就是和光有關。當我們談到生根建造,根要長得深,就不能沒有水,亦不能沒有光。水是生命之源,神的說話,帶着生命,我們栽在活水旁就連上生命,我們就會成長。

光是一種很普通,但又很特別的東西。一般人,一出生,除非眼有毛病,否則都會接觸到光。不過用「接觸」這個詞又好像不太準確,因為光不是可以用手觸摸得到的,雖然我們有時可以通過光所帶來的熱而感受到光。

創世記一3-4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聖經中第一次出現光的地方就是創世記第一章3節。按照原文,光的意思跟我們一般所認知的意思分別不大。

另外有讀經的人告訴我們,光是神創造的第一個元素。留意一點,這時候還沒有光體,光體是在第四天才造的,但第一天已經有光。所以這時候的光並不是由光體發出來的。後來,我的體會有一點變化。按照我們一般的理解,元素是物質最基本的成分,但一般來說,我們又不會認為光是屬於物質,所以稱為第一元素,好像有點奇怪。我思想的時候,就想到愛恩斯坦對光很有研究,在他提的狹義相對論中,設定了光速不變的原理,這點亦為後人所證實。後來到廣義相對論,描述重力與時間的關係。又因光速不變,推導出時間會因重力和速度而產生變化,所以光和時間是有關聯的。我個人對這節聖經的理解是時間是從創世記一章三節開始的。這時候神創造了天地,不單只創造了物質與空間的世界,亦啟動了時間。我以前對「宇宙」這個詞的理解,以為就是所有,地球、太陽系,及其它星系組成的空間及物質,所以神創造天地,就是造了這些,後來才知道原來中國的古人對宇宙的認知是不同的。「宇宙」這詞是由「宇」和「宙」組成的。「宇」原指屋檐,後來擴展為「上下四方」的空間總稱,象徵包容萬物的廣袤性。「宙」本義為棟樑,引申為「古往今來」的時間總稱,體現時間的流動與無限延續。合稱「宇宙」即包括了所有的空間和時間。所以中國古代人對宇宙的認知,可以說和聖經吻合。

(一)   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太廿八19上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約一4;9

4 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約翰福音這裏所說的光,就是1:1節所說的道,亦即是耶穌。耶穌就是那真光,那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祂的救恩是為着全人類的,只要接受,都可得着。創世記一3下提到光和暗分開。當我們受到神的光照,我們就知道我們是罪人,我們需要救恩。因着主耶穌真光的照耀,我們眼睛才開了,才知道自己本來在黑暗中,在黑暗中自己卻不知道。今天我們因着神光的光照,我們願意與黑暗分開,但世界上還有很多人還未有聽過福音的,所以我們有責任,按着大使命的要求,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過去一段日子,主都在不同的工場為我們開了福音的門,李中、護老院、印度等。雖然主量給我們的每一個人不一定相同,但肯定是,我們有福音的債要還。上星期,大家有留意報告的話,應該知道教會服事同工們正在禱告尋求主的意思,是否再往印度探訪及配搭福音事工。請弟兄姊妹為此擺上禱告,另外,主若願意我們前往,我們亦需要服事同工,所以大家的禱告,也要尋求主有否將負擔擺在你身上。

(二)   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受浸是主的吩咐、主的要求。使徒保羅還未信主的時候,雖然他師出名門,但當他在大馬色的路上遇見大光,他醒悟過來,信了主。他按着主的吩咐,立刻受了浸,

前面7月6日教會有受浸聚會,在座已經信主,而又未受浸的,要好好禱告,作這公開的見證。

(三)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提摩太後書三16-17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聖經記載了神的話,我們通過遵行神的話,生命得以成長。

馬太福音五14-16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我們前面讀過主是世界的光,這節說,我們是世上的光。我們不是本身能發光,乃是反照主的榮光。這裏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這裏的斗,是盛穀物的容器。因斗是盛食物的,所以有讀聖經的人靈意解讀為生活的需求,將真理掩蓋。不知道這解讀是否正確,而事實上,因任何原因不將自己基督徒的身份表明出來,可能都不太正確。我們的光照在人前,必需有好行為。

(四)   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主應許我們,我們如此行,就常與我們同在。我們在祂裏面亦得以成長。

總結

詩篇一一九105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主的話就是我們指路的燈光,引領我們的路,叫我們走在主的路上,我們就在祂面生根建造,滿有基督。

2024年10月6日:張文浩〈基督是我們的智慧〉

經文:哥林多前書一章三十節

有讀聖經的人告訴我們,哥林多前書1:30,按照原文,在『智慧』的下面可以用一個冒號(:)來表示,意思是智慧包括了下面的三件事,就是「義」、「聖潔」、「救贖」。智慧是總題,這裡的義、聖潔、救贖乃是基督成為我們的智慧的說明。我參考了其它中文譯本,其中新譯本的翻譯是:你們因著神得以在基督耶穌裡,他使基督成了我們的智慧;就是公義、聖潔和救贖。這裏不是用冒號,而是用上分號,不過意思亦相類同。

按照中文和合本聖經,智慧第一次出現,是在創世記3章6節: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喫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喫了。那棵樹即分別善惡樹。分別善惡樹亦有人翻譯為智慧樹。當人不聽神的說話,吃了神不許他們喫的果子,就犯了罪。有人將智慧分為人的智慧和神的智慧。在創世記裏,人已經有很大的發展。畜牧業,藝術,甚至工業都發展起來。

哥林多前書所講的智慧,是關於另一種。這種智慧是從神而來的。是包括了公義,聖潔,救贖。

基督成為我們的義

羅馬書3:22-2,28讓我們知道我們能夠在神面前稱義,不是因我們的行為。路加福音15章裏有浪子的故事。當兒子在外花掉了所有金錢,他打算回到父家,他首先想好怎樣對父親說話:「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這就是得罪了父親的兒子的想法。但父親卻不是這樣想,父親是完全接納他的兒子。不是因兒子有好行為,而是因着他兒子和他的關係,是父與子的關係。同樣,我們用剛才浪子的故事作例子。雖然浪子覺得自己不配作他父親的兒子,但是否他就不再是他的兒子呢?當然不是!他是他父親的兒子,是一個事實,這個事實,不會因為他的行為而改變。就算他父親說我們脫離父子關係,他還是他父親血緣上的兒子,這是不能改變的。

聖經中常用衣服來形容人在神面前的義。賽64:6,啟19:8都以衣服來表達我們的義。「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3:27)讓我們知道我們今天是披戴基督,我們能在神面前站立,不是我有甚麼好,有甚麼義行,而是神看我們的時候,是看到我們所披戴的基督。我們的義,是基督。這是神的智慧。神使基督成為我們的智慧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基督成為我們的義。

基督成為我們的聖潔

智慧所包含第二方面是聖潔。在神面前,我們的義不是我們的行為,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在地上作人的時候,不必注意行為。神不只使基督成為我們的義,神也使基督成為我們的聖潔。有的基督徒以為聖潔就是基督幫助我,然後我就變作聖潔的。或者我們在禱告,求主給他力量,以為有了力量就能夠聖潔。但神不是這樣作。神讓基督在我們裡面作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活出基督,顯出基督的生命。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着。

基督成為我們的救贖

基督是我們的救贖主,也是我們的救贖。例如,一個人欠了債,有人代他還了錢。這個代他出錢的人,就是他的救贖主。為他出的錢,這些錢,就是這個債仔的救贖的代價。本來我們每一個罪人,都是已經賣給了罪,作罪的奴僕。現在主耶穌出了代價,就是祂的血,祂的生命,將我們贖了出來。祂是出代價將我們贖出來的那一位,所以大家都知道主耶穌是我們的救贖主。但祂除了是我們的救贖主之外,祂也是那贖價,祂是被殺的羔羊,是代罪的羔羊。聖經告訴我們,若不留血,罪就不得赦免,主耶穌成為贖價,將我們贖了出來,所以祂也是我們的救贖,祂是我們的救贖主,也是我們的救贖。我們蒙主所救贖的,都能坦然無懼來到神面前,因為主耶穌,作為贖價,已經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神看見基督,就是看到了贖價,既然贖價已付,所以我們不再會被神追討罪的代價。

有讀聖經的人,從這裏看到神將基督成為我們智慧,就是義,聖潔,救贖,事實上就是一個全面救恩,基督成為我們的義,處理了我們靈的得救。基督成為我們的聖潔,處理我們魂的得救。基督成為我們的救贖,處理我們體的得救。我們的靈,魂,體,都因基督而得救。這是神已經預備好了的,我們只需要運用這個事實,基督是我們的智慧,我們沒有另外智慧,只有基督是我們的智慧,按着基督在我們裏面顯明來生活。

總結

神已經將基督成為我們這些人的智慧。我們所需要作的,是學習認識這一個事實。更多認識基督,學習認識基督是我們的智慧,基督是我們的義,基督是我們的聖潔,基督是我們的救贖。我們要將這一個事實活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不是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知識的層面,只是世界上的智慧。願意我們在這末後的日子,一同在主面前學習,準備主的再來。

2023年7月23日:張文浩〈當向標杆力前〉

經文:啓三14-22

按着讀聖經的弟兄們所認識和分享, 啓示錄2-3章中使徒約翰寫給七個教會的信,亦代表了教會歷史上的七個時期。最後的幾個教會,按着經文的內容,應該會一直存在,直到主的再來。而最後的一個教會時期,就是老底嘉教會的時期。經文的內容,沒有稱讚,只有責備。

老底嘉教會的問題

  1. 行為 – 外面的問題
  2. 心態 – 裏面的問題

心態(內心)對自己的認知,會影響我們外面的行為。所以我們首先要處理裏面的問題。經文提到老底嘉教會的人對自己的認知,和他們真實的景況是相反的。他們以為自己是富足,沒有缺乏。事實是,他們因為瞎眼,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貧窮,是赤身的,連衣服都沒有。他們所處的環境是困苦,可憐,但他們都不知道。

買三樣東西

啓三18提到我們買三樣東西:

  • 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
  • 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
  • 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

這裏所用的字是「買」。雖然我們信主的人,很多從主而來的恩典,是禮物,我們只要接受就可以。但這裏的三樣東西是要買的,代表要出代價。

買火煉的金子

從彼得前書一7中,我們可以知道火煉的金子就是指受過試驗的信心。信心必要經過試煉,才能顯出主的性情,並除去不該有的。世界上的人所說的信心,和這裏所說的信心是不同。例如,一個運動員出場比賽,有人問他,你有沒有信心勝出,或者問有沒有信心有好的表現,他們一般都會答「有信心」。但這裏所說的不是這些運動員口裏所說的。亦不是坊間所講的「成功神學」。信心是從神的話而來的。

另外,聖經中「金」通常都指着神的性情。

詩十八30「至於神、他的道是完全的.耶和華的話是煉淨的.凡投靠他的、他便作他們的盾牌。」

神的話亦是煉過的金子。老底嘉教會的信徒,自稱為富足,因此神的話卻被藐視,他們屬靈的光景最為貧乏,所以主要他們來買這火煉的金子,意思就是要來獲得神的真理,吸取屬天的靈糧,好叫他們得著真正的富足。

有人告訴我們,聖經上的話,一方面是客觀真理,另一方面是主觀經歷主對我們所說的話。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掌握客觀真理的事實,另一方面通過經歷主的話,操練我們的信心。

買白衣穿上

從創世記亞當夏娃的經歷,我們赤身代表有罪,衣服是作遮蓋,以免赤身。白衣買來是要穿上的,不是買來收藏的。我們都是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我們能夠來到神面前,是因我們披戴基督,我們有基督作我們的義,叫我們能在神的面前稱義。啓十九8指出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所以,不單因信主有基督作義袍。這白衣也是聖徒所行的義。我們生活上所行的義,就是在人前,特別是在不信的人前能稱義。

希伯來書十一章講到信心。初期教會,信徒受到各樣的逼迫,但主沒有叫他們反抗當時的政權,反而他們的見證卻叫福音傳揚得更快更廣。

主再來的日子越近,仇敵必然會對聖徒有更多各樣的引誘,攻擊,我們若不好好訓練,又如何面對呢?地上的戰爭,軍隊要操練,屬靈的爭戰更是如此。

買眼藥擦你的眼睛

換句話說,就是現在看不見,是瞎眼的。就是要有屬靈的看見,不單對世界的事看得清楚,也要對屬靈的事看得清楚,不要再瞎眼,需要有屬靈的眼光。

眼藥乃是指著聖靈說的,就是要受恩膏教訓,活在聖靈的帶領中,明白神的心意。

總結

在末後的日子, 我們要備迎見主, 我們當

  • 認識及運用神的說話
    • 披戴基督並作好見證
    • 隨從聖靈恩膏的教訓

預備迎見主,不一定作很大的事。而像軍隊預備爭戰一樣,每天都要操練,叫我們屬靈的生命一天一天的成長。